“服裝和珠寶是中國最有可能出現奢侈品的兩個品類。”這是萬寶龍前中國區總裁陸曉明一直強調的。
然而在業內,另一則論調是仿制品和奢侈品兩大領域,中國與世界的差距非常大。
在奢侈品領域,不僅西方的品牌為了迎合中國的消費者,不斷進行著“中國化”的嘗試,而中國的很多品牌,也在不斷地國際化,走向全球市場。
10月25日,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盛大啟幕。(以下簡稱時裝周)NE·TIGER“明·禮”高級定制華服成為開幕的首場大秀。在高級成衣定制領域,世界很多大牌的設計師都來自中國,而中國也有諸如馬可、馬艷麗、郭培等多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。
然而中國的高級成衣定制卻遲遲未能實現“質的突破”,原因何在?在成衣制作領域,西方的品牌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?中國的高級成衣定制機會又在哪兒呢?
工藝傳承
很多時尚品牌,做的都是“輕資產”生意,只牢牢握住品牌和設計這兩只手,其他諸如生產、物流、渠道、銷售,幾乎全部“外包”給代理商完成,而這種模式能讓品牌利益最大化。
但是在時尚領域唯一特殊的行業就是時裝行業,或者說高級成衣制作,幾乎各大品牌都是自己從產業鏈的源頭到消費端,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。意大利著名男裝品牌Canali就是這樣一個品牌。全球商務總監Paolo Canali告訴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,Canali做產業鏈整合已經很多年了,從源材料開始,到主件、縫制再到渠道銷售,全部在意大利生產完成。
而與Canali相類似的,在產業鏈整合領域,NE·TIGER也牢牢地將這些領域“攥”在了自己手里,甚至比西方的品牌更下功夫。
時裝周首秀上,NE·TIGER以一系列華夏禮服亮相,以天然絲綢為載體,工藝上,運用了中國傳統的緙絲、云錦、盤金繡等工藝,向中國傳統經典致敬,同時又以西方立體式剪裁勾勒身姿。
“使用是最好的保護。” NE·TIGER董事長兼藝術總監張志峰說,在中國傳統服裝領域,像四大名繡、緙絲等工藝,幾乎失去了傳人,國家正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進行保護。幾千年來中國沉淀下來的服裝工藝,能夠不斷創新。
NE·TIGER的一系列服裝中,刺繡的運用最為豐富,一套服裝中最“亮眼”的部分幾乎都由中國四大名繡中最細密的“蘇繡”完成,據悉,NE·TIGER在蘇州邀請了幾十位70歲以上的老人為其完成刺繡工藝,同時也幫助品牌培養新生力量。
事實上,在時裝領域,技師的培養甚至是比設計師更費精力的一件事,Paolo也向記者坦陳,在意大利,Canali有專門的技工培訓學校,專門為Canali培養輸送優秀的技師,將傳統手工藝傳承。
在時尚產業投資人劉元看來,高級成衣制作領域,中國與西方幾乎走了一條完全相同的路。“品牌可以培養設計師,也可以從市場上‘獵’,但是工藝師很難,并且需要傳承,這必須自己從頭來?上驳氖乾F在不僅是NE·TIGER,還有很多中國品牌都悄悄地開始借著成衣制作,恢復中國傳統手工藝,培養新人。”
劉元告訴記者,在時尚產業的投資領域,資本也漸漸偏向這一領域的投資,“雖然見效慢,但是品牌有堅持,長遠來看,資本會有大回報。”
消費成熟
近兩年,中國的奢侈品行業變化很大,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認為,從“去LOGO化”到“定制化”,中國消費者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完成,這意味著中國的奢侈品核心消費者越來越成熟,“知道什么是最適合我的”。
周婷認為,這樣的變化對很多中國品牌而言未嘗不是個好機會,因為中國人最懂中國消費者。而張志峰也有這樣的判斷,在他看來,奢侈品并不是什么復雜的事情,是“文化、藝術與時尚三者的合一”。